rank_filter#
- scipy.ndimage.rank_filter(input, rank, size=None, footprint=None, output=None, mode='reflect', cval=0.0, origin=0, *, axes=None)[源代码][源代码]#
计算多维秩滤波器。
- 参数:
- 输入array_like
输入数组。
- 等级整数
rank 参数可能小于零,即,rank = -1 表示最大的元素。
- 大小标量或元组,可选
见下方足迹。如果提供了足迹,则忽略。
- 足迹数组,可选
必须定义 size 或 footprint。size 给出了从输入数组中提取的形状,在每个元素位置,以定义传递给过滤器函数的输入。footprint 是一个布尔数组,它指定(隐式地)一个形状,但同时也指定了此形状内的哪些元素将被传递给过滤器函数。因此
size=(n,m)
等同于footprint=np.ones((n,m))
。我们调整 size 以适应输入数组的维度数量,因此,如果输入数组的形状是 (10,10,10),而 size 是 2,那么实际使用的 size 是 (2,2,2)。当给出 footprint 时,size 被忽略。- 输出数组或数据类型,可选
要放置输出的数组,或返回数组的 dtype。默认情况下,将创建一个与输入具有相同 dtype 的数组。
- 模式{‘reflect’, ‘constant’, ‘nearest’, ‘mirror’, ‘wrap’},可选
mode 参数决定了输入数组在边界之外如何扩展。默认值是 ‘reflect’。每个有效值的行为如下:
- ‘reflect’ (d c b a | a b c d | d c b a)
输入通过反射最后一个像素的边缘来扩展。这种模式有时也被称为半样本对称。
- ‘常量’ (k k k k | a b c d | k k k k)
输入通过填充边缘以外的所有值来扩展,这些值由 cval 参数定义为相同的常数值。
- ‘nearest’ (a a a a | a b c d | d d d d)
输入通过复制最后一个像素来扩展。
- ‘mirror’ (d c b | a b c d | c b a)
输入通过围绕最后一个像素的中心进行反射来扩展。这种模式有时也被称为全样本对称。
- ‘wrap’ (a b c d | a b c d | a b c d)
输入通过环绕到相对的边缘来扩展。
为了与插值函数保持一致,也可以使用以下模式名称:
- ‘grid-mirror’
这是“reflect”的同义词。
- ‘网格常数’
这是“常量”的同义词。
- ‘grid-wrap’
这是 ‘wrap’ 的同义词。
- cval标量,可选
如果 mode 是 ‘constant’,则用于填充输入边缘之外的值。默认值为 0.0。
- 起源int 或 sequence,可选
控制过滤器在输入数组像素上的位置。值为0(默认)时,过滤器位于像素中心,正值使过滤器向左移动,负值向右移动。通过传递一个与输入数组维度数量相等的原点序列,可以沿着每个轴指定不同的偏移量。
- 轴int 或 None 的元组,可选
如果为 None,则 input 沿所有轴进行过滤。否则,input 沿指定的轴进行过滤。
- 返回:
- rank_filterndarray
过滤后的数组。与 input 具有相同的形状。
示例
>>> from scipy import ndimage, datasets >>> 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 >>> fig = plt.figure() >>> plt.gray() # show the filtered result in grayscale >>> ax1 = fig.add_subplot(121) # left side >>> ax2 = fig.add_subplot(122) # right side >>> ascent = datasets.ascent() >>> result = ndimage.rank_filter(ascent, rank=42, size=20) >>> ax1.imshow(ascent) >>> ax2.imshow(result) >>> plt.show()